起底信用卡睡眠卡规模,降比例任重道远

发布:2023-03-10      来源:老董聊卡      浏览:280

最近多家媒体就信用卡业务中关于集中清理睡眠卡的话题进行了采访,他们关注到近期诸多银行发布公告,要对超过一定时限未激活、或者激活未发生交易的信用卡停止服务或者销卡处理的消息,并就睡眠卡问题做了深入了解。

从2015年到2019年,信用卡业务实现了二次高速发展,据《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蓝皮书(2022)》显示,累计发卡量从5.3亿张增长到10.6亿张,虽然受到2020年疫情影响,近两年来尽管增速放缓,但仍然增长到11.6亿张。

然而经历了十多年跑马圈地式的高速发展之后,特别是在“重拉新,轻留存”经营思想指导下,信用卡业务也陷入到过度追求规模效应的怪圈中,一方面通过办卡礼品、奖励金等方式进行获客,另一方面忽视对用户精细化经营,造成了大量的睡眠卡的形成。

关于“睡眠卡”规模没有确切数据可以了解具体情况,但是通过《蓝皮书》可以管中窥豹。在《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蓝皮书(2022)》中统计数据中,2021年末信用卡累计活卡量仅为6.4亿张,同比下降了13.7%,活卡率为55%,同比下降了10.8个百分点。

*活卡统计口径为累计发卡量剔除未激活卡片和已注销卡片后,在近6个月内发生主动交易的信用卡数量。

起底信用卡睡眠卡规模,降比例任重道远

去年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其中不仅在信用卡业务管理、发卡营销、授信风控等方面提出发展规划,最重要的是首次针对睡眠卡的比例提出限制要求,对连续18个月以上无客户主动交易、无透支金额、无存款余额的睡眠信用卡总量,在任何时点均不得超过银行发卡总量的20%,否则不得新增发卡。

通过《蓝皮书》数据显示2021年的活卡率为55%,可以反映出,尽管信用卡规模非常可观,按照流通卡量统计,2022年第三季度已经达到8.07亿张,几组数据相互印证得到一个结论,其中包含着一定量的睡眠卡、未激活卡,虽然这种情况的形成来自市场和银行内部双重压力的影响,发卡银行采取靠增量的粗放式经营模式造成的,然而现在压减这个规模的难度也由此可见一斑。

信用卡业务可以看做是银行最佳的“用户抓手”,即用户无须在银行进行存款,通过信用卡也能建立起银行与用户之间的联系。而对用户来说也是最为“热闹”的银行个金产品,银行为其提供了诸多的消费时的优惠返现、积分换礼、商旅服务等权益,还能提供小额信贷消费功能,以及分期业务,一定程度上缓解消费者的消费压力。

如今消费者对信用卡已经出现了需求上的巨大变化,尤其是像非银机构的“类信用卡”产品的普及,对信用卡业务产生强烈影响。而发卡银行在产品研发、权益设计等方面,忽视对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变化缺乏深度研究,众多新发产品如昙花一现。一款优秀的信用卡产品,是要能融入消费者的刚性消费轨迹,才能与用户产生某种“黏性”而被使用,不能再梦想着一款信用卡就改变用户的消费习惯。

睡眠卡对银行来说,一方面占用系统资源,毕竟卡量的增长也需要扩大后台包括系统、客服等相关配置,但是大量产品处于睡眠状态则不能带来实际效益。另一方面睡眠卡也是潜在风险聚集地。对于长期睡眠卡来说,发卡银行难以进行必要的风控监测,一旦出现突发风险交易时监控难度比较大。

要想减少睡眠卡的规模,最重要的是发卡银行要彻底改变现在“以我为主”的产品理念变为“以用户为主”。用户的消费习惯是多年积累而成,很少会因为一张信用卡在某些方面的权益,就轻易改变自己的消费习惯,诸如喜欢美甲的年轻女性消费者,容易被一张美甲主题信用卡所吸引,反之,如果不喜欢美甲消费的客群,则很难会因为这款产品而喜欢美甲。

信用卡产品的规划,还要考虑消费者在生活中的消费链条延伸的消费领域。像婚庆题材是不错的产品角度,就在于婚庆所串接的消费链条长,消费特点刚性强、金额高,不仅可以涉及到婚纱摄影、婚宴、美容,以及装修、家电、旅游等一系列的较高消费领域。

再进一步考虑,婚庆题材针对年轻一组作为一个新家庭初建时的入门产品,还可以延伸开发母婴题材、子女教育题材等以“家庭”为背景的系列产品。而从目前看到的市场上关于“家庭”、“婚庆”题材的产品,却是权益内容空洞,没有利用“婚庆”这一主题串起“家庭”这个重要的消费领域。

最近,在多次为银行提供的培训课程中,最重要的话题就是要转变过去的信用卡业务经营思想与意识。信用卡产品能否做好,核心在于产品经理们是否能跳出固有的信用卡产品思维,以互联网逻辑开拓视野,借鉴某些好的思路与意识,最重要的是站在市场的角度,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策划设计信用卡产品,只有这样,在参与未来信用卡市场竞争中,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线申请信用卡
网友评论
暂无评论
我的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