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对乐视网现任或前任员工“一刀切“降额事件,以建行为大部人持卡人恢复额度而让此次风波告一段落,但是这次风波却迅速引发了社会舆论和媒体的强烈关注,使得银行品牌受到一定的影响。事件已经过去,负面舆论的热度也逐渐降温,但是对于引发这样一场不应该出现的风波,还是值得银行进行深刻的反思。
从风险控制的角度来看
信用卡额度的提升与降低,本是信用卡业务中一项极为正常的风险防范措施,按照建行的信用卡协议要求,银行是有权根据持卡人的资信状况或者经济状况出现变化,特别是向低方向变化时,银行是可以根据协议对持卡人行使降低额度,甚至是停卡的措施。
建行龙卡信用卡领用协议:
甲方(信用卡申请人)资信情况或还款能力出现重大变化(包括但不限于工作调整、收入降低、失业、重大疾病、卷入重大诉讼、拖欠其他债务等),足以影响甲方还款能力和信用状况,乙方(建设银行)有权采取为甲方更换卡片、降低甲方信用额度、限制或停用甲方信用卡、要求甲方立即偿还全部欠款、收回甲方信用卡等一项或多项措施。
类似乐视的这种集团式降额的情况也绝非一家,只是由于乐视正处于风口浪尖上,加之银行的目前的处境,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引爆社会媒体的关注而放大传播效应。这也导致这次建行降额风波迅速被广泛传播的根源。
从信用卡业务的特点看
风控主要基于:个人基本状况、收入状况、相关财力状况,以及个人信用记录等几个维度,同时,还会有一个企业类型和职业信息分类等,根据申请人所在的企业和职业进行综合评估,最终决定是否授信发卡。
虽然建行的乐视风波,从业内角度看都是可以理解的风控措施,但是能否做的更稳妥呢?
比如:对于乐视网的状况进行预判后,先行进行内部排查,再根据情况有选择地进行风控,将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而不是像现在这种“一刀切”先行降额,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哗然后再进行恢复额度,将一个正常的风控业务对品牌却带来了负面影响,就有些得不偿失了。
从这次建行的“乐视风波”事件中,我们也应该对近几年中国信用卡业务的粗旷式发展进行一些反思,尤其在“多头授信”、“重复授信”方面存在很大的潜在风险。
信用卡的“多头授信”,是指多家银行向一名持卡人发放信用卡,个人信用额度为各银行信用卡额度的总和。多头授信让持卡人实际可使用的信用额度远超出其可能的还款能力,而可能造成的结果就是一旦持卡人在发生大量透支后无力还款,势必将导致无法收回,银行资金将面临着损失的风险。
有些持卡人对于信用卡的追求,似乎唯有额度高低,动辄就想要办大额信用卡,恨不能非几十万额度不可。部分发卡银行为了市场份额,放低门槛,甚至不顾实际情况予以高额授信;还有一些持卡人靠套现做交易,从而获得较高额度,这也造成市场对信用卡额度的不满程度偏高。一旦通过降额来进行风险防范,势必造成持卡人的抱怨。
银行在防范信用卡风险之初就要制订严格适度的信用卡授信政策,可以有效提高对信用卡业务总体风险的防范水平。一个好的授信政策,就是要找准产品拓展与风险控制两者之间的临界点,合理选择并定位信用卡的目标客户群体,是控制信用卡风险的有效措施之一。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运用大数据进行信用卡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必然的手段和趋势。
风控不是要把用户拒之门外,而是要管理好风险。这次风波的后果有可能引发一轮销卡潮,这种状况本不应该发生。因此运用好大数据来实现对信用卡风险的防范,在激烈的信用卡市场竞争中实现精细化管理,对信用卡营销才会提供帮助和支持。
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各发卡银行对风险如此高度防范的同时,信用卡的风险指标依旧在以比较快的速度增长,2016年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535.68亿元,同比增长40.9%。虽然仍处于可控范围之内,但是增长速度如此之快,对信用卡业务产生很大的潜在风险,另一方面对于中小商业银行进入信用卡业务也会产生畏惧心理,于信用卡产业发展不利。
这次因降额引发的“乐视风波“暂时告一段落,但是更应该留下对信用卡业务的反思,信用卡业务中的营销和风控是一对永远的“仇敌”,营销要的是市场规模,风控要的是风险控制,在金融互联网、大数据飞速发展的时代,如何平衡营销和风控二者之间的矛盾,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了解更多
,请关注
(m.51kaxun.com),
每天为您带来最新的
、优惠活动,让您更好的使用信用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