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点评 >释读二代《个人信用报告》对信用卡的影响

释读二代《个人信用报告》对信用卡的影响

浏览:  来源:老董聊卡   日期:2020-01-23 12:49

  尽管距离2020年庚子鼠年春节已经非常接近了,但是1月17日央行征信中心启动二代征信系统切换上线工作,从1月19日起面向社会公众和金融机构提供二代格式信用报告查询服务。关于二代征信系统上线问题,从去年开始就一直有很多传闻,直到17日方才尘埃落定,二代征信系统正式上线。

  什么是个人信用报告

  信用通常是指在交易的一方承诺未来偿还的前提下,另一方为其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行为。信用既是社会经济主体的一种理性行为,也是一种能力体现。信用报告是依法设立,以经营征信业务为主体的信用机构,通过对个人的综合信息,包括个人完整信息、银行贷款与还款信息、进行采集、整理、保存、加工,并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的记录文件。它是征信基础产品,系统记录个人的信用情况,全面反映信息主体的信用状况。

释读二代《个人信用报告》对信用卡的影响

  征信报告中都有哪些内容?

  征信提供的信用报告中,包含了个人基本信息、信贷交易信息明细、公共信息明细等内容,通过报告可以查询到个人基本情况、其在金融机构信贷交易与还款情况,以及个人有关的行政处罚与奖励信息、法院失信被执行人信息等。

  此次二代征信系统上线,丰富和完善了基本信息和信贷信息内容,改进了信息展示形式,提升了机构信息更新效率,更为全面、及时地反映了个人的信用状况。让个人征信报告中展示的信息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出个人综合状况。

  个人信用记录最大的用途,还是用于商业化的信用贷款业务,如果没有信贷业务的话,个人信用记录的用途应该大打折扣。因此个人信用记录中,不仅需要各种信贷业务的详细信息,同时也需要越来越多的个人相关信息作为重要“维度”充实到个人信用记录中,令个人征信的“画像”更趋于完整和清晰,也更有利于使用者对个人的评判更为准确。

  截至2019年底,个人征信系统收录10.2亿自然人的信息,规模已位居世界前列;个人征信系统分别接入机构3737家,基本覆盖各类正规放贷机构;2019年,个人征信系统累计查询量分别为24亿次,日均查询量分别为657万次。

  征信系统对个人信用卡业务有何影响?

  自二代征信系统要上线前,一直就有很多针对它对信用卡的影响进行的各种解读,征信系统对信用卡的影响不言而喻的,但是如何影响的呢?

  个人信用记录所起的作用是将个人的所有相关信息记录于其中,包括正常还款的明细,以及贷款逾期的信息,信用记录本身并不针对被记录人具有信用“好”或“坏”的评判作用,而对被记录人做出“好”或“坏”判断的是该记录的使用者。

  1、信用记录对办理信用卡的影响

  1)对于正处于逾期状态的

  凡是各类被记入信用记录的贷款行为正处于逾期状态的用户,毋庸置疑,这样的用户再行申请任何信用卡,基本上不会被批准。

  2)对于未处于逾期状态的

  即便就是信用完好的用户,没有处于逾期状态的用户,是否办理信用卡就没有影响呢?其实并非如此。

  征信记录中明确地记载了个人的各类被记入个人征信记录中的信贷交易信息、信贷交易违约信息、信贷交易授信及负债信息(未结清/未销户)等,其中包括了所持有的信用卡张数、授信总额、单家最高/低授信额,以及违约金额、违约时间,同时,针对每张信用卡显示了近五年中每个月的还款记录。可以说,即便没有违约逾期的现象,这些信息对于申请其它银行信用卡有着重大影响。

  *发卡总量限制

释读二代《个人信用报告》对信用卡的影响

  通过个人信用记录,可以清晰地看到个人持有的信用卡总数。持有过多银行的信用卡,代表着多头授信现象的严重,这是信用卡风险潜在的危险源。这两年,很多银行已经针对持卡数量实施总量控制,对于持有多家信用卡的情况,其它发卡银行对申请要求就可能予以拒绝了。

  但是,由于在《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规定》(国务院令第285号)以及中国银保监会的相关规定中,只是针对借记卡进行了不超过4张的限制,对于信用卡应该限制多少家银行,并没有硬性规定,应该属于发卡银行自行掌握。

  *授信总额限制

释读二代《个人信用报告》对信用卡的影响

  如果持卡量不多,是否就会批核信用卡呢?信用卡的授信总额也同样是受到限制的因素。信用卡数量多,还未必完全是信用风险的源头,但是额度过高则肯定是风险的根源,因此新的发卡银行会特别关注申请人所持其它发卡银行信用卡授信总额,有些卡民提出“自己**银行额度很高,为什么另外的**银行额度很低”,很多都是受此影响。

  商业银行在向客户发放信用卡时,也应该遵循“刚性扣减”原则,规避“多头授信”形成的潜在风险。所谓“刚性扣减”原则,是指银行在给申请人确定授信额度时,应该扣除在其他银行已经获得的额度。但是,一个申请人的“总授信额度”如何量化,到底应该授信多少额度最合适,其授信额度的标准该如何把握,对其提供的相关财力证明如何参考等,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2、信用记录对于信用卡额度的影响

  由于个人信用记录中对于授信总额、单卡额度记录的非常详细,任何发卡银行都可以在被申请人授权的前提下进行查询,同时会根据授信总额决定是否发卡,或者发卡的授信额度。

  有一些媒体提及新版征信系统对套现现象有所遏制,从实际情况看并没有直接针对套现行为,但是由于有五年的还款记录,以及对授信额度的使用情况,包括已用额度、最近6个月平均使用额度,从中可以对该用户信用卡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与判断。

  关于银行是否能判断出持卡人的套现行为,前几天某银行自媒体中发了一篇文章《你真以为银行不知道你在套现吗?》,文中提及银行对信用卡的交易情况可以说是一清二楚的,这主要是通过对交易记录、交易行为等一系列的数据就能很容易识别出来。如果经常使用信用卡进行套现的话,很容易被发卡银行对额度进行下调或者封卡。

  通常来说,正常用卡消费的持卡人的消费交易的金额是很纷乱的,而且交易场景多种多样,日常中的单笔大额消费也是极少的,但是套现则不同。所以从这样一个简单的现象中就很容易识别出用户的套现行为。

  3、个人信用记录的查询

  有时候经常可以看到**银行因存在违反征信管理规定,未经本人许可查询了个人信用记录而遭遇央行处罚的情况。虽然银行有权查询个人信用记录,但是也是受到规则限制,即未经本人授权,任何银行是不允许查询的。

释读二代《个人信用报告》对信用卡的影响

  如果用户申请信用卡,那么在填写申请表时,已经从实际上确认允许发卡银行对依法建立的金融信息基础数据库或征信机构查询本人的个人信用报告中所记录的信息。如果用户发现有未申请过信用卡的银行,或者没有其它贷款业务往来的银行查询本人的个人信用记录,可以向查询机构质询,也可以向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投诉。

释读二代《个人信用报告》对信用卡的影响

  有用户反映在某银行手机APP中,无意中看到消费贷的产品介绍,于是他想知道自己能贷款多少钱,就填写了相关材料并点击了额度试算后,过了几分钟显示出了贷款额度,不过该用户并未进一步申请贷款。但他在二代个人信用报告中看到该银行查询过他的信用报告,原因是“贷款审批”。这说明了他应该是勾选了授权文件,授权金融机构查信用记录,并对其进行消费贷款授信,因此信用报告中有查询记录也是正常的。
 
  但是机构查询个人信用报告是否会影响批贷?这个倒是不确定,主要看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的风控政策。如果很介意金融机构查征信,用户在互联网上勾选任何的协议之前,最好仔细阅读,有些授权隐藏很深同时还是“默认允许”状态。

  4、逾期还款对个人信用记录的影响

释读二代《个人信用报告》对信用卡的影响

  信用卡较严重的逾期对个人信用记录影响很大,因此相关规定要求凡是出现过贷款逾期还款而造成不良信用记录,待其全部还款后,该记录保持五年删除。当然这个记录是以单笔计算的,如果是大额、高频、重复的逾期现象,对用户影响最大。

  一般来说,银行查询个人信用记录时,也会针对其中不良记录的具体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经常使用信用卡的用户都会遇到偶尔性的忘记按期还款的现象,通常也很快就归还了。对于这种情况,有的银行可能笔笔上报征信中心,也有的银行可能根据用户实际情况,就不一定立即上报征信中心,因此并非每个银行的信用卡有过小额、短期逾期的情况都会影响到个人信用记录。当然保持个人信用记录的健康还是很必要的。

  正是由于个人信用记录的重要性被社会认可,不良信用记录“洗白”的非法产业链条也应运而生。经常能看到一些小广告,宣称可以通过付费帮助消除个人征信记录中的不良记录,但是这不过是一个“大坑”而已,个人征信记录中的数据是由商业银行等机构直接报送央行征信中心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是无法经未授权的他人之手随意修改的。但是如果本人发现个人信用记录出现错误,可以向上报银行提出申请,经确认后由上报银行通过相关程序进行修改。

  写在最后

  近年来,在一些地方或部门,失信惩戒呈现出随意化、扩大化和滥用惩戒的趋势,一些更多属于道德范畴的不良行为,诸如:闯红灯、乱扔垃圾等,还有职业跳槽等一些与信用直接关联度不高的行为被纳入征信系统的趋势,引发公众对失信惩戒矫枉过正的忧虑,也与征信系统应有的严肃性、明确性,构成了不小的反差。
 
  随着个人征信系统的完善,失信者所要付出的代价越来越高,那么对失信行为的界定,在标准和程序上,必须足够严格、规范,才能体现公平,并让社会真正信服、敬畏。

声明:文章来源于互联网,仅供网友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1452106675

3

标签:个人信用报告,信用卡

分享到:

在线申请信用卡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在线申请信用卡

全国各大银行信用卡中心

关于 |友情链接|联系我们|权利声明

版权所有: 粤ICP备13072808号 本站内容,未经许可,均不得转载。

Baidu
map